作者|Lachel(插坐学院专栏作家、资深广告人、知乎22万赞答主)
主播 | 森森
每一个职场新人,大概都想过这个问题:
每天上班,无非就是干活,开会,休息,吃饭,平时大家忙到不行,下了班回去也各不联系,平时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,跟同事相处呢?
为什么有些人,总是令人觉得春风化雨,十分乐于交往;有些人虽然工作能力和业绩都很出色,却总觉得难以相处,好像隔着一面墙?
很多时候,这是因为他们没有重视「非正式渠道」的缘故。
什么是「非正式渠道」?
我们平时上班,跟同事产生业务上的往来,比如下需求,开会,向上级汇报,向下属分配任务,这些就属于「正式渠道」。这个时候,我们扮演的是「职员」的角色。我们的行为模式,是由一套职场规则和秩序所制约的。我们向同事展示的,是作为「社会人」的自己,而不是作为「自然人」的自己。
非正式渠道,就是除了这些业务往来之外,跟同事产生交集的方式。比如,聚会,吃饭,聊天,唱K,团建,等等。
它的作用是什么呢?是在「社会人」之外,展示你更全面性格特点,让别人获得关于你更丰富的信息,从而对你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亲近。
下面,提几点建议,虽然都是细节,但作用非常显著,也是许多职场新人容易忽略的。
参加团队的私下聚会
很多人听到聚会,第一时间的反应,可能是:有没有异性?没有?占不占用下班时间?占用?那我不去。
实际上,参加小团队的私下聚会,是非常有必要的。我带团队的时候,即使没有经费,也经常自己掏钱,请团队去吃饭,玩桌游。
为什么呢?非常简单,就是通过聚会这种「非正式渠道」,加强团队的认同感。
有一句话可能很多人听说过:一起上课的不算朋友,一起翘课的才是兄弟。因为,跟上课相比,翘课是一种「非正式渠道」——它无关于社会认同、身份认同,在这个时候,你扮演的不是某一个社会角色和团队角色,而是你自己。
工作也是一样的。
在职场上,无论你能力多么出色,业绩多么耀眼,你展示出来的,始终是作为「同事」的自己。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,心里都会有一个「圈子」:同事在一个圈子,朋友在另一个圈子。对于不同的圈子,自己的心理认同和行为模式是完全不同的。
如何打破这种「圈子」的限制,让同事更加能接受你?这就需要在工作之外的时间里,多进行一些「朋友」之间的交互。
所以,不要认为团队聚会是浪费时间,很多时候,它是能真真切切增强团队凝聚力的。
当然,在具体的方式和安排上,可能要花费一些心思,不能强迫,也不能让大家失去兴趣。这就是另一个话题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