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市场需求压力的启示
今天,中国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“一般需要”的占51.9%,“较需要”的占23.1%。从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历史与趋势来看,工商管理专业是一个企业必需的大众化专业,始终保持着较大的企业需求。因此,其市场需求具有稳定、长期的特点。同时,在企业需要的工商管理人员的类型中,“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沟通能力的中层管理人员”占57.7%;“具有娴熟专业知识的操作层的管理人员”占34.6%,以及少数的高层管理人员。而中层管理人员作为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主要培养对象,其市场需求是非常有潜力的。
2.当前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
当前,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,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,企业的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加强,企业成为了真正的市场主体,同时,对管理人才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但我们现有的工商管理培养体系却暴露出种种的不适应。
首先,从教学体系来看,整个课程教学体系反映为传统的单一知识传授的课程教学模式,这种教学模式的特征表现为:培养出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,但知识面相对较窄,动手能力较差,缺乏创新精神。由于理论课程中缺少有针对性的实习、实践环节,致使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较低。
其次,从教学内容来看,学校教授的理论知识往往脱离工作实际,这些专业知识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。这个问题在人才市场需求上体现十分明显。在人才招聘会上,用人单位对管理岗位人才往往要求很具体,如人力资源、市场营销。然而,在现行的培养模式中,重基础、宽口径、知识结构全面一直是专业培养强调的重点,很容易导致专业学习没有侧重。“专业不专”的问题可以从课程设置反映出来:25门专业必修课,除专业基础课程外,其余11门专业课,涉及了财务、会计、国际贸易、人力资源管理、市场营销、生产管理、电子商务、采购管理和物流管理等。
第三,从教学安排来看,实践课程不足,动手应用能力差。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和实践结合紧密的学科。因此必须注重应用,并积极和市场接轨。而事实上现有的培养方案中虽有暑期社会实践、生产实习、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,但时间短、资源少,难免流于形式,结果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远达不到预期的目的,导致就业竞争力不强。
在今天就业严峻的形势下,针对上述问题,高等院校应当因地制宜、因势利导,根据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来定位人才培养目标,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服务。
3.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
一般的,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,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否准确会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。由于各高校办学层次不同,生源质量不同,在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上,学校必须通过对社会需求的科学分析,结合自身办学实力的估价及各种教学资源的优化和合理配置,制定出既能适应环境变化,又符合自身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。
具体到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而言,根据中国管理教育报告课题组在2000年9月所做的调查显示,54%的企业需要全面型管理人才,而需要专才型和技术型管理人才的企业分别为35%和10%,对其他类型人才有需求的企业为1%。同时,由于从企业管理的层次和职能来看,对人才的需求分三个级别:高层管理者——把握战略全局,要求知识和经验技能必须全面;中层管理者——分管某一职能部门或具体项目,要求同时具有专业技能和整体视野;基层管理者——作为中高层的后备,执行具体职能工作,应有扎实过硬的具体专项工作知识和能力。
具体要求为:“培养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,具有管理、企业战略、运作管理、财务管理、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综合知识,接受企业管理方法与技巧的基本训练,具有适应激烈竞争环境的经营管理能力和进行再学习的能力,适应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、复合型、创新型专门人才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