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为鉴,可以明得失;
以史为鉴,可以知兴替。
关于职场心理,总结了3条千万不能有的,
今天分享给大家,希望对各位有一些启示。
一、总想憋个大招,一鸣惊人。
想要证明自己是好事,但证明自己也要讲究方法。职场不是一个逞英雄的地方,这里任何一项成就,都一定是团队合作的结果。
我第一家公司的一个师姐,犯过“憋大招”的毛病。有一次团队内部开会,因为她不喜欢同事之前的提案,所以自己私下里做了一套方案出来。这个事情事先没有告诉过任何人,直到大老板来开会才第一次拿出来。
方案的效果不错,但会议结束后老板却语重心长地跟她说,以后不要这样做。那时她还以为是抢了其他同事的风头,让某些人不开心。但我的老板却说:这不是方案好不好的问题,这是一个Team Work。
原来,当时她的想法很简单,以为只要做出一个漂亮的方案,憋出一个谁也没想到的大招,就能证明她的价值了。
可实际上呢?方案仅仅只是开头而已。接下来项目的执行,跟进,调整和优化,需要团队里每一个人的通力协作。
事先不告诉团队,闷头搞出一份PPT来,里面的很多细节都没有和团队成员仔细商量过。万一大老板拍板去做了,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诸多做方案时没有想到的问题。
这才是对项目的不负责任。
可这些,她在当时完全没有想到。脑子一热,只想快点证明自己。
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也证明了我老板的看法。大老板很喜欢这个方案,决定往下推进。可到了实际操作的时候,却发现供应商和合作伙伴之间有诸多细节没有协调好。她的那份方案,给团队挖了一个大坑。
后来她再也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。这让我们也学会一点,就是评估团队势能和个人价值之间的冲突与平衡。
当个人价值和团队势能发生矛盾的时候应该如何取舍?这是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。
从那个项目来看,她的做法是出于好心,想帮助大家克服难关。但从长远来看,即使没有遇到那些细节问题,她这么做以后会不会让其他人产生依赖性甚至是惰性?
以后类似的事情解决不了,是不是都要来找她了?
这样“越界”的做法对一个职场新人来说会造成什么影响(比如其他同事会怎么看待她)?
在“憋大招”之前,能把这些问题理清楚了,才是一个有备无患的真大招。
职场是一个以结果为导向的地方,但不是只以结果为导向。有些时候,我们也必须看重“过程”,以及“过程”对未来工作可能产生的后续影响。
当团队能力的平均值和个人能力的绝对值之间产生冲突,我们应该把自己摆在哪个位置?不要脑袋发热,要三思。
二、错把平台赋能当成自己的本事。
我是做广告的。广告人的简历里,很重要的一块就是自己曾服务过哪些客户,这是跳槽加薪时的重要参考指标。
我的职业生涯起步,都是在行业里名声不错的公司,因此有幸服务过诸多大名鼎鼎的品牌。但是,获得这些机会并不是因为我自己本身有多么优秀,而是因为我加入了那些优秀的广告公司。
可惜这个道理,我一开始并不明白。
早些年在外面参加面试的时候,我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“我做过xxx 案例”,“xxx 客户是我服务的”,可等到对方问到更详细的项目执行细节时,我却一时答不上来。
当然答不上来。因为我只是在这些项目里做的是核心内容,并不是每个案例都亲身执行的。
但参与过这些项目给我造成了一个错觉:我的能力很强了,所以才有资格加入到这些项目中。
可实际情况却是,因为公司总部和客户全球的高层有协议,这些项目必须给我们做。
这就是平台赋能和个人能力之间的错觉。